興趣來自于事物本身的特點,還是來自于主體的需要?究竟是認識的對象激發(fā)了認識主體的認識興趣?還是認識主體選擇了認識對象?過去我們往往認為當然是事物本身有趣,才引起我們注意,因此興趣當然不決定于主觀而是決定于客觀。
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可以肯定地說,不是認識的對象‘激發(fā)’了認識主體的認識興趣,產(chǎn)生了認識主體的認識行為。恰恰相反,是認識主體的認識興趣以及其他許多與認識行為有關的條件選擇了認識對象,‘制造’了認識的對象,使認識的對象從無知的、寂靜的、遙遠的世界中‘凸顯’出來,成為完整的現(xiàn)實的認識過程的一個要素。缺乏這種主體的認識興趣及其他許多與認識行為相關的條件,就不會有任何的認識對象,認識行為就會陷入到一種‘無的放失’的境地。”
其實,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曾經(jīng)感到有這種引人深思的現(xiàn)象。例如,春游時客觀對象(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難道不有趣嗎?但是為什么相當多的學生在整個春游中最感興趣的卻是“吃”?看來問題還是出在認識主體上,出在我們應如何引導學生主體上。
如果我們糾正了誤解,就會很自然地把工作重心(不是全部)放在培養(yǎng)“認識主體的認識興趣”上,而不只是熱衷于單純尋找客觀對象的“有趣”上。